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5cdd2dc095060.jpg

BIM协同设计应用模式

发布于:2019-05-06
首页/BIM专题
3308
分享

导读

目前,BIM技术的价值在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一些建设项目设计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应用,其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展。但由于受到软件功能、出图标准、审图制度等因素的限制,采用BIM技术直接进行三维设计的方式尚未普及,与二维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二维设计完成后三维设计验证等模式同时存在。几种设计模式的流程、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控制要点各不相同,文章主要针对这几种协同设计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1.三维协同设计的特点

1.1 设计组织架构和设计流程的变化

与传统设计组织架构相比,三维协同设计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时间顺序概念,不再需要原来的上下游设计流程,各个专业之间的设计者彼此进行沟通即可。三维协同设计团队的分工更加明确,进一步细化了分工,工艺专业只需要投入到工艺流程的优化设计,机制、管道、土建设计人员能够将工艺设计意图快速准确的搭建可视化模型,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机制、管道、土建设计人员即可进行下一步详细施工图的设计工作。三维协同设计技术使得整个团队的工作实现无缝连接,从横向组织架构看,设计人员只需要专注于本专业的设计和优化,各个专业设计人员全程参与,协同完成三维模型,专注于三维协同软件的应用。从纵向架构看,多个专业同步进行设计,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的整体设计质量。   

1.2 可视化促进沟通

传统的二维CAD设计可视化效果较差,设计人员无法从二维图纸中检查出所有的设计问题,而三维协同设计的应用,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实现可视化沟通,从现实中的场景来体现设计意图。三维协同设计可视化的基础是把所有专业的设计都建立到一个模型中进行分工协同。例如机制、管道和土建专业分包在专业软件进行建模和施工图绘制,各个专业将模型链接到一个统一的三维协同软件平台模型,利用三维协同软件提供的复制与监视功能,将设计者需要关注的元素进行监视,如果发现链接文件发生变化,就能体现在模型中,并进行自动提醒,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设计。可视化同样能够让业主更加深入的了解设计人员的想法,也有利于现场施工进度的加快,进一步避免安装错误。   

1.3 协同合作、多专业参与

目前,在三维协同设计技术推广阶段,协同合作、多专业参与是其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从最初的设计方案开始,三维协同设计模型就不仅仅是工艺专业一个专业领域的任务,而是各个专业来共同参与完成的。以往的设计项目管理各条线协作模式基本上处于点对点沟通协作模式,这种模式信息传递效率低,容易出现差错,并且成本较高,而三维协同即时模式的建立则在很大程度了改善了这些问题,各个专业之间协调工作,实时分享,大大减少了各专业的工作量,设计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1.4 为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

在实施过程中,三维协同设计逐渐建立了统一的适合某建筑的设计标准,与软件商一起建立了统一的节点库文件,对于各专业的图纸字体、字型和图层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项目负责人能够统一进行三维设计模型库的维护和管理,有效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设计,为各个设计阶段的高度一致性和集成性提供了保障,提高了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三维协同模型有着便于计量的优势,在模型建立的初期和后期,根据时空维度和构件类型等生成项目工程量信息,进行汇总、拆分和对比分析,为企业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工程基础数据,进一步为工程造价、项目管理以及进度款管理的精细化决策提供了可能。利用这些模型生成的项目工程量信息,能够进一步细化企业项目管理,进一步精确人员和材料、机械计划等,大大减少了资源和物流等的浪费,为限额领料、消耗控制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承包项目的集约管理水平,控制了项目的成本。  

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协同设计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设计工作中存在着二三维设计同时存在、相互补充的各种协同工作模式。BIM技术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明显提高设计的质量。随着今后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BIM软件平台的完善和国家BIM设计标准、政策的出台,BIM三维协同设计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来源:学煌建筑科技

腿腿教学网-BIM协同设计应用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地址:https://www.tuituisoft/bim/2499.html

未标题-1.jp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微信咨询
扫描客服微信
QQ咨询
联系QQ:

2158157721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5359439502

APP下载
扫码关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