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5cdd2dc095060.jpg

BIMBOX专题:在成都,50多位BIM圈儿的朋友都聊了些什么?

发布于:2020-11-09 12:53:38

BIMBOX

更多

你好,这里是BIMBOX。

上个月底,四川柏慕联创在成都办了一场线下交流活动,邀请了业主、设计、施工、项目管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朋友,一共50多个人,在一家咖啡厅交流了一个下午。

这场活动的名字叫「BIM老友汇」,柏慕联创的胡林喊来了几位老朋友作为嘉宾,包括Autodesk工程建设行业技术经理宋姗、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BIM中心负责人任睿、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数字化战略推进办主办王初翀、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信息化负责人李晓松,还有BIMBOX的老孙

活动持续了五个多小时,聊的东西非常多,我们分上下两期内容,把大家的主要观点给你做个梳理,大致分一下类,一共聊了三个话题:关于企业、关于行业、关于个人,这一期我们聊前两个话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活动以闲聊为主,每个人发表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所在公司。

这个活动柏慕联创正式发布了两本新书,先卖个关子,我们会在文末给大家送一波福利。

企业话题1

BIM信息化推进的难点 

李晓松作为信息化负责人,认为BIM是信息化的一部分。目前BIM发展的症结在于,主要应用亮点还是在机电专业,对于其他专业,施工方能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的地方还不是很多。
另外,BIM软件也需要变得更好用。目前施工图纸有一个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常跟不上施工的进度,如果行业能发展到设计和施工更加无缝衔接,BIM可能会应用得更好。
作为信息化的一部分,BIM对数据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它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任睿认为,我们说的信息化,主要是企业级的信息化,项目上有人员去做信息化的数据,最终输出的成果主要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
而BIM属于项目级的信息化工具,用软件去积累项目信息。比如用BIM做企业定额工作,做工程量、实物量,可以直接对接到ERP系统里去,如果效率可以满足现场的需求,解决线上线下两层皮的问题,那它也可以在满足业务要求的前提下,成为企业级信息化的输入端。
不过除了现场效率问题,数据到了企业级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像他们这样的公司,涉及到的工程领域很多,企业的相关材料一年可能会积累到几万项,第三方服务可以帮忙做信息梳理,但解决方案还是依次排列和字段划分,这也是很多企业做信息化的难点。
信息化的推进,可能是一件10到15年的事,现在很难找到一个平台,任何软件的模型都能同步上去不出现问题,更多的时候还需要人员去手工转化,这样在很大程度影响了效率。
任睿他们正在做的一件工作是把线下的工作搬到线上,比如安全主管每天要去做巡检,回来要用Word打一个东西,再要把这个文件传到ERP平台上去,他们希望平台可以定制表格,可以和流程挂接。
他们去了解外部的软件公司,要么表单和流程没办法自动挂接,必须手动做一次工作,结果就是两层皮;要么就是比较大的软件商,定制化的需求对他们来说不值得做。他们要自己做,但成果只解决自己的需求,不可能几年时间做一个全行业适用的软件出来,这件事谁做都很难。
王初翀说,设计院也有类似的需求,也是要自己开发。有需求的时候只能自己当产品经理,去找技术方和团队,梳理需求,做出结果来。这里面就让不少人很痛苦,本来我是工程人,在工程领域很舒服,为什么要去做产品工作?反过来对于外面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来说,我是一个写代码的,你非逼着我去理解工程项目的管理逻辑,这是不现实的。
好多事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把技术、需求、钱、立项等问题翻译出来。行业发展需要跨界,这让所有人都觉得很难。但她也觉得这也反过来留出了一个中间地带,给一批人发展的机会。

企业话题2

信息化推进的方法 

现场一位小伙伴问,作为BIM负责人,怎样去说服领导和下面的员工去做信息化的事?
对于李晓松的公司,业主要求做BIM的项目,会投入比较重的资金,因为业主会承担一部分;还有一些省重点项目,公司会对这些重点项目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会从公司层面去推动。
站在管理者视角,李晓松认为,BIM的推动是「一把手工程」,中层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老板,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你可以邀请他去参加一些有质量的会议,去好的企业参观,让他慢慢有这个意识之后,再进一步说服他,领导同意之后制定相应的BIM推行制度。
这时候你面对下面的项目经理就不需要讲道理了,执行文件就好了。如果你是管理者,管理肯定是会产生成本的,既然公司决定要推这个东西,制定规则,下面必须要执行规则,如果不执行就有相应的惩处制度,而不是去求人家执行。
任睿说,他所在的公司,在领导动力方面没有问题,下属公司也需要做BIM,总是来找公司BIM中心要人。以前他们BIM中心都是去下面的分公司、去项目上当救火员,现在他们在打破这个传统。
项目来找BIM中心,应该是来寻求技术支持的,而不是缺人的时候来要人。
任睿会和分公司谈条件,BIM中心出人,项目上也必须出人,还必须安排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培训,技术支持是在一开始教会他们怎么接洽业主、怎么做族库样板,后边都是他们自己做。
他还觉得,光是靠行政的力量往下压还是不够的。BIM这个东西还不够成熟,不是下面的人拿来就能用的,所以才需要有BIM中心。
很多BIM中心会去制定BIM标准,但是很多标准只是一个成果要求,而不是过程要求,下面的人不管是BIM经理还是工程师,都不知道这些标准怎么去实现。
作为BIM中心,他们就在做这件事,让项目经理看到一条标准,就知道自己会承担多少成本,进一步会考虑怎么去跟业主要费用,或者是拒绝做这件事。如果做的话,该在内部怎样把人组织起来,知道怎么去实现。
BIM中心提供的是一个基础能力支持的工作,目的是让分公司的BIM服务能力有质的提升,他希望把这件事做好之后再去提行政的要求。
另外,任睿的公司是从支付这个角度来推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大家要发工资,材料要付款,就必须把信息化的资料按照正常流程做进去。你要不然就假做,现场的材料计划、预算、目标等等都是用粗犷的方式去管理,再填一份信息化的表格,你可以这样做,但这样你的工作量就是两倍。而且公司对管理层工作的审批和评审都是以信息化手段来进行。

企业话题3

BIM中心的出路 

这些年我们发现BIM中心都在找出路,设计院越来越像软件公司,施工单位越来越像设计院。
宋姗这些年一直在和各种项目的BIM负责人接触,在和这些团队沟通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个普遍情况。大部分BIM团队在成立的头三年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第一年写规划、建团队,做培训;第二年做标准、建族库、做试点项目;第三年开始尝试协同、二次开发或平台开发。
三年风风火火地干完后,有的BIM团队越做越大,业务越来越广,而有的团队却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这时候企业对BIM团队的资金扶持也基本结束了,接下来再写下一个三年规划,就有些不知道路在何方。
她分享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BIM中心的出路,值得参考。
➤ 第一种是做正向设计。
BIM正向设计这个概念是来源于行业的,基于CAD的设计其实也是一种正向设计。BIM正向设计的优势在于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和交互能力更好,设计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分析、协同、统计,不断优化设计成果,提高设计品质。
BIM正向设计要落地,出图的速度得赶上CAD,同时图纸质量提升,和施工配合的时间减少,给团队带来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样板、族库和协同机制,团队的专业度和熟练度足够,最好还要有基于设计师需求二次开发的插件做补充。这样的团队最后会成长为一个又做设计又懂产品推广的机构。很多这样的团队本身处在一个很大的平台,具备培养团队的土壤。
➤ 第二种是BIM单专业应用的突破。
这样的团队倾向于专攻某几个专业,把业务做到极致。比如专门做管线综合,对项目提供伴随咨询的工作。
它会有一套很成熟的体系,每个时间节点跟项目的参与方如何配合,要提交什么标准的成果,业主需要提供什么机制来配合他,都会形成一套清晰的业务标准。有一些单位在这个方向上做得非常成功,甚至有的会加入一些机电预制,然后拓展设备构件加工等业务。
➤ 第三种是把BIM与某一项传统业务深度融合。
她的客户中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把自己最强项的全过程咨询和监理的业务,和BIM的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为业主提供创新型的服务。
去年他们做了一个项目,基于BIM的施工监理收费,比项目本地的监理收费标准高了一半还多,而且业主还指定下一个项目还要这么来。
他们的重点是做了很多系统性的梳理,BIM技术如何跟实际生产结合,卖的是经验、知识和口碑。
➤ 第四种是做平台服务。
这样的团队现在也越来越多了,通常也是从设计院BIM中心起家,实力比较强,也养得起优秀的开发人员。比如,他们做施工过程的建管平台,给业主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数字交付产品,而且不是卖给业主,是把施工建管的伴随服务租给业主,要求施工单位不断提交完工情况、现场照片,用平台进行进度款结算,每个项目利润都非常可观。
王初翀说,设计院的BIM中心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有些人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忽悠的角色,在外面把钱搞回来;或者是纯做技术支持,院内给钱辅助生产;也有的BIM中心本身就是生产部门,自己就接活;有些BIM中心把二次开发的产品做出来拿出去销售。
她觉得这些路哪一条都不是唯一的答案,企业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和这家企业的基因有关。甚至说有的情况下就需要先养活自己,再想办法搞到资源去做更大的事。
王初翀分享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她们院有一位前辈,自己研发了一个传感器,能做到自动化监测。但是这个成果在庞大成熟的BIM体系里找不到一个出口。
他们通过一个很小的基坑项目,帮客户做了一个数据联动的功能。你想,基坑的模型有多简单啊,可能找不到再简单的模型了。可通过这样的数据模型联动,就能知道传回来的数据是怎么样的,是因为车辆震动、还是因为下雨影响了基坑的状况,进一步有个实时的技术判断。
在这件事里面,BIM其实根本没有深入到每一个数据都怎么怎么样,模型本身也特别简单。但它有价值就够了。
第二个故事,他们遇到了一个社区改造的项目,对方提了一个很朴实的要求:能不能在一个大屏幕上看到这个社区长什么样,哪里有什么店,哪里有健身区,这样业主和社区老百姓沟通的时候会很方便。
聊完之后他们就发现,要实现这件事太简单了,就是BIM圈最瞧不上的、最最基础的三维可视化,可是一个最简单的渲染结果放在那里,对他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在BIM圈子里,有很多人觉得做不下去,往外找又找不到可以创新的途径,但是在圈子之外,去和人交流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王初翀觉得,当我们的研发更注重用户体验,更注重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把我们自己认为最先进的东西一股脑地堆上去。我们应该思考,把那些大的概念放一放,把有用的技术拿出去,去到别人的场景里去,才是人家能感知的东西。

行业话题1

有哪些新的方向? 

活动期间,老孙拨打电话,远程连线了刘思海,他曾经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工作,是这次活动发布的两本书的责任编辑,也是一直泡在我们工程数字化这个行业里的老人了。
后来在国企干得有些安逸,刘思海想出去折腾一下、闯一闯,就去了广联达。活动中思海也向大家分享了他这几年看到的人,包括他从出版业走到软件行业的几点感悟。
➤ 第一个感悟:BIM是一个数据池的作用,但不能光是某个专业的数据池,想让它被整个行业所用,必须回到传统领域里,进入到企业的业务流形成一个PDCA循环。
➤ 第二个感悟:最近他们在大学做了创新比赛,其中一个项目是解决现场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实际上国家是对这些问题有分类规定的,他们就想通过AI的技术,收集了几百万张图片,让大学生做图像归类和算法的优化,最后实现用算法自动发现现场的质量安全问题,自动填报和上传,整个过程脱离了人的因素。
建筑业科技发展的目的就是把人的因素给逐渐去掉。这个领域的发展才刚开始,比如说特别小的一个点:物料系统
原来传统的方式我们用地磅,司机可能上磅作假,甚至给负责人送条烟,一辆车称两次。这些就是人为的因素。
那我们怎么做呢?对于不充分上磅的情况,上一个红外定位,不充分上磅就报警;用AI识别车牌,避免一辆车上两次磅,然后把所有过称数据自动计算总和,再加上识别车牌号定位物资来源于哪个公司,就可以上传到平台用于结算了。
整套下来只要把逻辑捋顺,这里面就没有人的因素了,原来需要三个人的地方,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够了。
➤ 第三个感悟:数字化这件事,你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来看是不可逆转的,国家在各个行业都把它放在最前面来推动,疫情也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整个建筑业一定是奔着这个方向走的,行业里比较大的公司只能去抓一些大的领域,但是很多细分的领域,机会刚刚开始。这些细分的领域太值得大家去挖掘了。
宋姗说,欧特克生态的软件很多功能都是在国内由二次开发的伙伴去做,她看到很多事情做得更好的是客户,比如BIM中心的研发人员,去做了很多符合国家规范和制图要求的产品。不过也看到大家在用各自的研究经费来各自做事,没有形成系统,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未来欧特克也在想把好的二次开发产品结合起来,和官方产品一起去推动。

行业话题2

建筑业能「信息透明」吗? 

任睿觉得,我们这个行业没有不能透明的东西,我们现在去超市,去医院,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透明的东西机器才能处理。现在很多业主对BIM有一个明确的需求,就是点一下模型就能看成本,这个需求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的技术达不到这样的颗粒度。
企业可以不去争先去做那个信息透明的排头兵,但需要做好这个准备,而不是等遇到那种信息透明的项目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但处在我们这个行业顶端,有话语权的人,其实是很难一刀切,一夜之间把所有规则都改变的。
而我们在行业里看到很多有智慧的管理者,并不是知道了下面所有真实的数据,就一定要把它们抓在手上,一定要拿出来说事,而是说知道了这些数据,但还是会给予相应的岗位以相应的权力。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其实,任何行业的改变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现在我们很难想起来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智能手机主宰生活了,到底是从微信开始、还是美团开始离不开智能手机,你可能永远想不起来。但不知不觉过了几年,回头看,你已经没法回去了。现在我们还能回到用短信交流、用现金支付、出门看纸质地图的时代吗?肯定也不行了。

话题聊到这儿,我们的活动刚刚进行一半,关于企业和行业的话题就给你讲到这儿,下一期我们继续活动的下半场内容,聊聊大家关于个人的想法和观点。
这次的「BIM老友汇」,除了老朋友闲谈交流,也是柏慕联创两本新书的发布会,它们分别是《Revit体量设计应用教程》《Revit技巧精选应用教程》,我们在文章《BIM赌客》里讲述过这个年轻团队的奋斗故事,这两本书是他们对自己五年心血的沉淀,也是对心怀梦想的BIMer的致敬。

我们和胡林商量,拿出一些书送给有缘人。看了今天的内容,欢迎留下你的想法,截止到10月30日上午10点,我们会选出留言点赞的前15名,包邮送出一本《Revit体量设计应用教程》,另外一本书我们会在下一期给需要的小伙伴送出。

另外说一下,最近我们经常在活动里送东西,公众号的留言只能精选出100个,所以还请希望得到书的小伙伴尽量留一些有思考的想法,我们的精选留言的时候也会优先把比较认真的留言放出来参与活动。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未标题-1.jpg

上一篇:如何用鸿业插件进行批量开洞?

下一篇:Dynamo如何批量修改图元参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