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在《新营造生产方式的群众路线问题之BIM》中,我们开始了对于BIM话题的探讨,本专栏打算专门开辟一个系列文章来讨论BIM,但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情况,面向中国的群众基础。本文是第一篇,主要通过梳理全球BIM发展历史上几个时期的关键事件,发现规律,研判对于中国市场的特定意义。
在1995年IAI协会成立之前的几十年是“前BIM”时期,也可以称之为发达国家的"信息标准化"时期,这是为后来的BIM技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常被国内研究者所忽视,国内的工程界尚未完成这个信息标准化的历史进程,就要一跃上BIM了,所以遇到很多基础性的问题。而没有这些因素的铺垫,是不可能诞生BIM这种集大成者的技术体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分类方法
代表性的即UniFormat和MasterFormat体系。U体系渗透在FM和建筑设计行业,M体系在整个AEC-FM产业中普及。略举几例,使用M分类法来凝聚无数真实造价信息的R.S.MEANS数据库,使用U分类体系的高校建筑设施状况评估指数FCI数据库,FM业界普遍使用M体系编写甲方的设计导则(Design guide,即spec的来由),使用空间数据层级和BOMA分类体系进行FM成本归集计算的IFMA Benchmark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在BIM软件技术出现之前已经被熟练地使用了几十年,凝聚的信息库价值无可估量。日后集上述几个分类法之大成的Omniclass标准能够被内置到Revit之中,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包袱”所致。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没有很好的信息标准化,但却正因为此而大大减轻了历史包袱,从而可以构建全新的面向未来的体系,即所谓“5G版中国建造”。
2,计算机思维普及
计算机在80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已久,作为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代表性工具,已然成为时代风尚,计算机思维对于各行业的数据标准化进程影响极大。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计算机思维则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思维,至90年代已然进入互联网时代,相比于计算机之模仿人脑的计算能力而言,互联网简直是创世纪。
中国人所普遍熟悉的计算机却是近年来才爆发的智能手机,已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人不曾用过计算机,但却普遍拥有一台高性能的智能手机。这一条中国特色极为鲜明,也极大影响了专业领域的发展。
3,重量级软件开发框架成熟
今日BIM技术的开发框架都是在前BIM时期出现和逐渐成熟的,没有这个基础,不可能有BIM的横空出世。
1970年代,学术界有佐治亚理工的Eastman论及的CAD/VDC,哈佛大学的Bruce在同时期开发的FM Automation frameworks and foundations,催生了后来的CAFM(后来的ARCHIBUS),PTC公司的参数化开发思想(这家公司的名字就是参数化技术公司,是参数化软件技术的鼻祖级企业)。及以IBM研究院发明的SQL数据库语言为代表的通用基础软件平台。还包括微软公司的Excel、Project为代表的易用产品,1990年代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软件技术体系等。
其中Eastman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An Outline of the Building DescriptionSystem》被认为是第一篇BIM论文,标志着BIM思想的诞生,今天许多实用BIM软件的开发思想的源泉正在于此。
这个条件对于中国来说有利有弊,表面上看似可以直接采用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体系,但是中国在过去由于没有机会参加到这个历史进程中,所以今天就极为缺乏体系思想方面的人才,而这类人才经常在细分领域中承担着开山立派的关键角色,如同新中国“两弹一星”元勋。虽然当代中国已经拥有了堪比发达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但建筑类工业软件几乎是空白,BIM软件悉数进口,这就是上述人才缺乏的一个直接结果。
4,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标准化
相比于建材建造等实物运作来说,管理是信息高度密集型的业务。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还带来了管理会计复兴,直接导致FM对于建筑行业的信息需求具备了工具上的可行性,尤其是考虑到FM是AEC信息最大的消费方。
这些标准化成为日后BIM发展的基础设施,尚未在国内具备,尤其是信息分类方法和管理标准化。这是将来国内发展必须要补上的一课,无法越过。
注:本文已刊载于《新营造》杂志,稍有改编。
【光铭研究院陈光教授后评】
许多古老的做法,都可以纳入“等同BIM”的范畴。
Eastman的BIM原创思想,得到Arol高度认可,后来Arol给Eastman所在的佐治亚理工投资建立BIM研究中心的时候,Eastman问Arol怎么对BIM感兴趣了,Arol说都是读你的文章学来的,只不过我们是干企业做软件(之前他正是Revit董事会成员,后来卖给Autodesk),现在赚了钱就回报你。
Arol在1980年代收购建筑造价数据公司BDS的时候,就认为历史数据是有用的,他把这个积累了几十年的纸质全都变成数据库,一下子就看到了规律:所有造价都是按MasterFormat编码的。于是,只要新楼的设计师也按此对构件编码,就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快速测算成本,这就是今天所说的BIM 5D。
尽管那个时代还没有3D模型,但这种方法已然是“等同BIM”的了。
那设计师、造价师虽然看的是2D的图纸,但头脑里面想象的都是3D建筑模型,只不过使用了三视图方法绘制成2D图纸。他们将这个头脑里的3D与成本数据相结合,统一编码,快速交换数据,这就是“等同BIM”。这种方法产生的时间点在Eastman1974年论文之前,而且已经使用了二十年。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纸质绘图时代,造价师与设计师之间利用“撕开插牌法”进行快速拆解工程构件,进行估价,也就是今天的5D。比刚才所说的5D还要早几十年,这个漫长的由工业化带来的信息作业,我们今天在中国都见不到了,有点像算盘之于计算机、功能机之于智能手机、座机之于手机、电脑之于智能手机,我们已经无法重现那些过时的技术和产品了。但我们必须要好好研究学习背后的技术思想。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等同BIM系列0:走群众路线
下一篇:等同BIM系列2:BIM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