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5cdd2dc095060.jpg

中国模式:新营造生产方式系列之2

发布于:2023-01-09 11:10:46
首页/技术分享/Revit
收藏
1479

网友投稿

更多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gh_176188fea1b3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图片.png

编者按


上篇文章《纵向一体化企业:新营造生产方式系列之1文发出之后引发不的反响,陈光教授与诸位行业专家一起研讨了更多的话题,从而得到了本文,作为新生产方式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作者:光铭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光教授,及“iBIM理念群”群友



image.png

最近这十年(2010-2019)


从2010年5月陈光教授和庄晓烨等人召集第一次上海BIM沙龙开始算起,到今年正好是第十年。彼时正逢最初的BIM技术推广,没想到十年后以BIM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演变而成了整个建筑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切置于大时代背景下就像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

沙龙的高级实名制群“iBIM理念谈”在长达9年的运营历程中,从最初的“禁止讨论BIM软件操作技巧”开始,到“脱离软件趣味而谈论BIM”,再到“跳出BIM谈BIM理念”,到最后的“脱开AEC而谈论BIM”,几次大的思想上的飞跃,从BIM这一全局性技术理念所折射出来建筑产业的全局,以及几代生产方式的代差等等。这些探讨影响了成百上千的率先采纳新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欢欣鼓舞似乎预示着BIM将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信息化的未来——整个生产方式以一种超越传统发展速度的、弯道超车的、跳跃式的过程进行转型升级。

如《建筑工业新生产方式一探:纵向一体化企业》所述的:

“就像中国最初一代互联网企业所倡导的“鼠标+水泥”的模式一样,现在水泥本身(即建筑业)也开始被鼠标所反作用地整合了,构件级数据技术的成熟(即BIM),恰逢智能手机、电子支付在中国超前的普及,又加上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快速成熟,导致传统的中国建筑产业可能会陆续出现几类纵向一体化的企业”。

《新营造》2019年4月刊

建筑工业的生产方式




在这十年里,整个中国的建筑工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IM行业从无到有,从人数寥寥无几到今天数以十万计的从业人员,建模员这个职业刚刚被国家认定成为一个标准的职业岗位和细分行业。

建筑工业的发展规模也一跃达到现在的历史巅峰高度,每年十几亿平方米竣工量,而且现在的这个规模还会持续若干年,一直到完成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即人均建筑面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安居乐业,伴随这个过程的是从粗放扩张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

有人把这个转折称之为房地产的下半场,整个上半场都是基于1990年代后期所设计的整套的体制、管理方法和当时的技术。这一整套生产方式已经稳固地支配了过去十年的建筑工业,而在未来的下半场,一套基于BIM技术的新生产方式将会崛起,就像在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那样。



一套新的生产方式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验证,能够极大的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同时又控制住成本,当然这个成本并不是与中国过去的历史成本水平相比较,没有可比性,因为中国是以历史极低水平的成本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城市化史诗。正所谓多快好省,这就是中国的模式,中国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而是把发达国家引入的先进理念技术与中国本土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到一条适合与中国发展的道路,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标准式

(术语来源:样式雷,营造法式,中国标准动车,新营造。国家领导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也将之总结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

中国标准式


这套正在定型过程进行时的中国模式必将不同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所有的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方面,中国至少与发达国家同步,甚至于超出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于是两者的不同就只在于管理方式、管理文化和整个治理环境的不同。

套模式在过去的10年已经开始,首先是在BIM技术熟练使用的行业开始孕育,并且逐渐成熟,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和装配化住宅领域,这三个领域的BIM和创新技术的发展是比较充分的。今天我们观察到的这种发展过程,还是非常具有中国的双轨制特色的,但是这种双轨制恰恰就是中国所有新兴技术发展的共性。我们是这样理解这种双轨制的:原有的轨道照常走,为了学习新的东西、但又不能只是在课本上学习,所以另外设置一条新的轨道来使用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实战演练学习,最终并不是两条轨道合并到一起了,而是新的轨道代替了旧的,这就是利用双轨制模式进行改革的核心实质。(陈光教授《BIM双轨制》)

去十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各领域的整合程度也越来越高,整个产业链都在不断地走向更高程度的集成,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从设计与施工的集成,到施工的制造与现场施工过程的集成等等。从单纯的技术上的集成到管理过程的集成,再到整个体制机制的集成。技术上的集成基本上都表现在BIM领域。管理上的集成,有很多的方法上的组合,包括全过程咨询和EPC、建筑师负责制。甚至于工程保险、责任险都可以认为是一种专业上的集成,它们集成了金融、法律这些更大范围的因素,而且这些领域发展的水平远超过建筑工业。

保险、BIM与制度创新


保险的引入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集成度大幅度的提高。就像车险领域的车强险对于汽车整个服务行业的整合一样,建筑也开始需要建强险了。老百姓买了房,漏水马上就有人来修,保险公司理赔;设计师、工程师为此负责所以要赔钱,但买了保险就有保险公司买单,于是保险公司就严格监管设计图纸和施工过程(保险公司派出的监理和质量检测),注册师在注册的时候就要求买好保险。过去我们的建筑行业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漏水似乎成了癌症,但有人却已经开始展望:利用BIM+区块链技术检查、记录、存档工程质量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极大提升风险管控的效果。这是连发达国家都还没有的大架构。

技术上、管理方法上,在人才的储备上我们都完全具备了条件,所以接下来只需要进行机制上的创新调整,中国标准式就得以完成。以保险为切入点极大提升建筑行业集成度,这条路径在所有的路径之中看起来是最有可行性的。技术上的创新是相对来说最容易的,管理其次,最难的是制度创新。但是效果最大的也是制度创新。



在整个过去的十年,我们所观察到的三个层面的创新,以制度创新为最少。技术创新就比较多,表现在BIM,推广力度也非常之大。但是由于缺乏制度创新的配套,所以BIM技术无法真正的投入生产以产生实际价值。因为我们引入的这些技术。都是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而这些技术都是发达国家为他们的3.0以上的的生产方式设计的。中国还处于1.0生产方式的时代。所以BIM这种3.0的工具,纳入到1.0的生产方式就必然会失败,类似的,大规模挂证现象也意味着注册师制度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只有在体制创新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适当的管理模式,才有可能成功普及应用最先进的创新技术,以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效果。

大架构




一种能够改写整个建筑产业生产方式的新的大架构正在形成。也许没有那么快的落地实施,但是在思想思维层面上已经非常接近了。

种大的架构,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于精英高层的头脑之中。正是他们架构了整个建筑产业的生产方式。而且看起来非常成功,比如人均面积从几个平方提高到了几十平方。而且是以极低的代价,极低的成本,快速的工期所完成的。也调动了几千万的农民工劳动力,这是世界上都非常罕见的。

够有效地利用大架构来调动所有中国特有的资源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这是十分不容易的。由此,我们来设想未来的时候,就不由得要重新看待过去计划经济的优点了。这个优点的核心就是能够制定一个大的架构,并且去付诸实施。这是市场经济所无法达到的,至少没法在短短几十年内达到。



这种大的架构总体上可以认为是一个生产方式。一般拆分下来就包括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这几个大的环节,还有庞大的建材工业,所有这些整合在一起,才是建筑大产业,这就是传统的分工方式,大体上是国外惯例结合国内既定做法。生产方式的更迭很可能会改变整个这个格局,已经有一些互联网高科技巨头公司开始在设想“产业互联网”,这是最后一个万亿级别但是并没有被互联网化的产业。

业互联网之中的产业并不一定是指某种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都可能会被重塑,而改变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电商对于传统商业、物流和支付交易的重塑。唯有建筑产业是独一无二的基础性的超级产业链,存在强大的交织着的复杂业务逻辑关联,因而产业重塑只会发生在其内部。目前所见国内情况,已经具备足够的条件去探索这个大架构了,拭目以待。

小结


光铭研究院每几年就会邀请研究员讨论,并撰写一篇重要事件年表式的《最近这十年》,以揭示其规律和趋势,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整个中国的演进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无论是信息社会的构成,还是传统产业受到的影响。创新已经成为共识,变革不再存在思想上的束缚了,想必下一个十年可以见到整个建筑产业的剧烈提升。

以下朋友对本文亦有贡献:陈少飞,陈伟伟博士,聂锐敏,岑岩,高莹,王韬,曹六一,佘勇,孙军,宛黄山,江波,庄晓烨,任江潮,杨勤,佟星宇,蒋立等。

 工业化等级定义:大体上对应于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

1.0:相当于机械工业化时期的生产方式(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2.0:相当于电气工业化时期的更加自动化的生产方式(1910年代)
3.0:信息化时代的工业化,两化融合起来的生产方式(1970年代)
4.0:更高层面的高新技术的工业化(当代)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未标题-1.jpg

上一篇:纵向一体化企业:新营造生产方式系列之1

下一篇:大规模定制化:新营造生产方式系列3

60acb4e0ef1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