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经过企业申报、建设主管部门初审推荐、专家遴选论证和现场核查等程序,新一批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近日公布,南京14个项目入选。
这些项目将继续在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上积极实践,不断拓展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南京市建筑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项目
信息安全产业基地项目位于浦口区,应用BIM、VR、AI以及智能化技术,通过装配式技术、智能设备提升建设效率,借助BIM技术和智慧运管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让项目建设更安全、智慧、高效。
工业化应用
在主体结构使用了密肋空腔楼板,应用比例约84%。用这种特殊、新型的楼板,具有更高的抗震性和更优异的节能环保、隔热降噪效果,大大节省了传统建筑保温材料成本。
隔墙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简称ALC轻质墙板,应用比例达到近80%。ALC板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容重轻、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能提供良好的承重和隔音效果,提升建筑品质。
信息化应用
项目打造智能建造运管平台,包括BIM数字一体化设计、部品部件智能生产、智能施工管理、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交付与智慧运维等六大场景,实现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管理。
应用BIM+数字一体化设计,进行协同设计、三维可视化、虚拟模拟以及数据集成。通过统一平台集成各模型,实现项目建造5D模拟,直观反映建设各阶段的进展情况,打破信息孤岛,指导各参建方及专业协作配合、资源共享。
采用智慧工地系统进行安全、质量及环境监管,在现场布置20多项监测点,进行全周期数据采集,对特种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监管,一机一档,数据实时监测,全周期管控。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工地管理从“人防”到“技防”。
智能化应用
选用12类建筑机器人机型用在测量、施工、搬运和巡检等步骤,如放线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完成自动放线作业;混凝土地面抹平、抹光机器人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和导航技术,实现地面自动抹光、压实、提浆和收光等工序,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电建华东科创中心
中国电建华东科创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9.6万平方米,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BIM技术一模到底,主体施工及装饰装修阶段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质效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工业化应用
采用装配式技术,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5%,全装修交付。外围护选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ALC)+单元式幕墙,内围护选用陶粒混凝土轻质隔板+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均由工厂统一生产,运到现场安装。
卫生间、厨房地面、吊顶采用装配式干式工法施工,所有非公区办公室部分均采用架空网格地面或地砖干式铺装法。所有模板支撑体系采用工具式盘扣式脚手架,节能环保,相比传统材料更安全可靠,稳定性和承载力也更高。
信息化应用
应用BIM技术,数模结合,实现项目“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一体化智能建造管理。项目已完成“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全专业建模,模型质量满足江苏省建筑信息模型(BIM)相关标准。
系统与装配式工厂平台互通,在生产阶段对每个构件进行二维码进行唯一标识,通过“APP+小程序”内外协同应用完成了构件从“原材料使用、半成品加工、隐蔽验收、浇筑确认、成品检验、出场运输、现场出入库验收、现场安装及后期维护”等全过程状态管理。
“BIM+GIS+AIoT”融合应用,实现“人员全过程管理、物料智能验收出入库、机械运行及工效监测、安全隐患智能识别、质量测量及验收监测、技术资料全过程管理、环境监测节能环保绿色化”等数据的数字孪生可视化管控。
智能化应用
项目将在主体施工及装饰装修阶段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在平台中实现对喷涂机器人、实测机器人、放线机器人等设备的管理与使用,根据现场布图显示的机器人定位信息以及作业监测,实时采集机器人作业过程中的数据。
中国通信服务智慧产业研发基地
中国通信服务智慧产业研发基地位于南京软件谷,包含1栋超高层办公楼、1栋高层办公楼及配套裙房。A塔楼建筑高度180米,结构体系为“现浇混凝土框架+核心筒”,应用多种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提升项目建设水平。
工业化应用
应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通过特定的缓粘结材料将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结构体在浇筑时暂时分离,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通过某种机制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形成牢固粘结,从而实现预应力的长期有效传递。
采用多种装配式技术,办公室、会议室等内隔墙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墙板(ALC板);卫生间、开水间等内隔墙采用预制蒸压陶粒混凝土墙板用于;A 塔楼六层及其以上外墙采用单元式幕墙;支模架与操作架采用盘扣式模板及支撑系统。
信息化应用
基于BIM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为各专业提供三维协同设计的环境,提高设计质量。通过漫游动画、VR虚拟演示、三维模型浏览、局部复杂节点三维视图等BIM成果,让设计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效果。
通过BIM多专业智能加工,数字技术创新以及BIM协同平台的应用,提高建设效率。通过BIM各专业深化设计,减少现场返工所造成的损失。项目经过深度应用BIM技术优化施工方案,辅助解决施工痛点问题,减少返工时间。
智能化应用
在塔楼结构施工中,结合现场施工环境工况使用多款“建筑机器人”,包含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楼板振捣整平机器人和钢筋绑扎机器人,人机协同,提高施工效率。
针对塔楼结构施工,研发建造了新一代智能装备集成平台“云端建造工厂”。根据不同施工场景,“大空间”设计为工人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类工厂”作业环境,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智能建造,为项目注入科技力量,助力工程建设提质增效。我市将持续培育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具有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试点企业,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行业新闻 | 四川:政府投资2万m²公建应满足超低能耗建筑要求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