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ad.jpg

BIM标准之辩:图层与分类方法

发布于:2022-12-23 09:44:13
首页/技术分享/Revit
收藏
2012

网友投稿

更多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gh_176188fea1b3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图片.png

网友甲:

AutoCAD的DWG格式图纸和数据库联动怎么做到?事后挂效率极低,事前挂就是BIM的面向对象的生产方式

陈光FMBIM:

最快的方法是图层

图层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管理的工具,数据库也是,两者可以做快速映射

最早期的空间管理软件就是这样与CAD集成的

网友甲:

图层维度太单一啦…

陈光FMBIM:

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就是因为单一所以才能自动映射,复杂了就自动不了了

一个图层只有一个内容,比如空间、门、窗、梁,三维算量软件也是这么干的吧

网友甲:

就是图层可以划分的逻辑为了业务需求会搞的非常复杂,是线性分类

门有防火不防呢

陈光FMBIM:

就是这么简单的图层划分,在国内都还没有普及呢

网友甲:

用图块?那又变成对象了

互相影响的,因为满足不了复杂性干脆简单的也没必要

陈光FMBIM:

当有信息管理需求的时候,图层的方法是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国内是因为没有信息管理的需求

网友甲:

就像垃圾分类,反正最后都倒一起的,最基础的分类也没必要

陈光FMBIM:

我们把图纸画成一张一张的,其实也是一种信息管理

网友甲:

有些极致的一张图按图层分类拆成dwg外参组合,就是为了实现标准管控

陈光FMBIM:

空间的信息管理需求来自于甲方FM部门,他在设计之前就先提出了这个需求,因而他会要求设计院用标准图层的方法在设计之前就先设定好(GSA甲方与AIA建筑师乙方在60年代商定Uniformat的时候就要干这个的,虽然那时候CAD还没有呢,但是信息管理这件事已经存在已久了),然后它才能在设计出来的时候就与它的FM数据库随时映射起来,进行空间汇总计算,看看有没有满足指标,有没有超指标?

image.png

这是最早期的空间管理软件与CAD和照片集成起来使用的效果,1980年代

FM与建筑师共同使用同一个图层标准,也即构件分类法Uniformat

所以国外在CAD软件开发之初,就先存在了这种信息管理的方法,所以这种软件被用起来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这个效率提升可是几十上百倍的。而且那个时代他的人工费已经涨到很高了,跟今天差不多。

等我们国内的管理需求上来了,人工费也上来了,也会是这样,只是所有的软件都是最新版的了

而且我们的楼都是大楼,国外的都是小楼,大楼的计算量无疑要大很多

我见过许多外资驻华的机构,也都是小楼,到现在还得拿手工计算,那个计算量比较小,人工费又便宜,所以人工还能处理得了,比如小姑娘在那戳计算器算个半天就做了一次空间数据库的更新了,软件到不是刚需,她连CAD都不会用呢

这些跨国企业进行全球数据汇总的时候,唯独中国区没有数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拿软件导出空白模板表格,让小姑娘算好之后填进去,再汇总到全球数据库

这就是信息管理在中国表现出强烈的代差

这说的是空间数据这一个单项信息的管理,还有很多其他信息管理的要素,空间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FM和设计数据,所以在跨国企业这个数据是刚需,我们国内企业都还没有进入到这个阶段

FM经理大约有350个指标是要用到这个空间数据的,所以这个计算的工作量催生了空间管理软件,Archibus就是代表性软件,与AutoCAD几乎同时诞生,一开始就集成,互相当插件

网友甲:

有没想过恰好设计师不接受和fm一致的图层分类逻辑呢?图层就这个毛病了,它不是面分法,很难在更细的颗粒度去进行数据清洗与转换,从而同时满足不同业务逻辑,即A图层下和B图层下具有交集,如何结构化数据提取出来,按需分配。

陈光FMBIM:

国内企业既没有这个FM经理,也没有这个指标考核,因而对这些计算和软件工具的需求就失去了源动力

这个图层分类逻辑是在更早的时期就先形成了,这是行业大规模协作的结果,尤其是最大甲方GSA和最大乙方联盟AIA

这次特朗普不愿意接受总统选举的结果,就表现在GSA的主管不签字启动移交白宫的手续,可见这个主管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

线性分类和面分类,各有利弊,一个简单,一个全面,早期推广肯定是简单,以后逐渐走向全面,这之间需要人的水平跟着提高的,这个人不是一两个人,是全行业的专业人士,所以必须要先简单后全面,不能倒过来

image.png

树状分类示例

image.png

面分类示例

网友甲:

面分类可以轻松伪装成树

根据不同的层级需求展现

陈光FMBIM:

国外发展的历史如此,也许我们不用复制它的历史可以跳过去,不过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这种可能性

网友甲:

面分类是过程迭代积累可改

陈光FMBIM:

以今天人工智能的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那是遥不可及啊

网友甲:

树分类是定死就死在那了

陈光FMBIM:

分类方法,数据标准,总归给一个单位来负责维护吧,这个单位又要超然于行业之上,也就是政府和行业协会了,在中国可能吗?不可能

以当前中国的情况来看,如果树分类都不能推广,那面分类不就是更不可能吗

国内工程界大概也只有以前的定额和现在的清单,这种树分类,可以推广,广联达倒是有人写过文章研究面分类,写的还是可以的,文献汇总,但是刚刚写完文章就不让她干这个事了,也就没人研究这一块了。这软件公司肯定也要按照社会上通行的做法来写到软件里去,它自己想定义一个新的,那才会是行业里不接受的呢

中国倒是还有一个新的变量,就是平台级的企业,像腾讯阿里这类。等到他们顾及到这一块的时候,也许会出现新的做法

至于设计行业,我又要吐槽房屋建筑学了,我也教过几年房屋建筑学,想做一个简单的房屋构件的树状分类,都找不到参考,所有的教材都没有分类这回事,所以我在二十年前找到了国外的Uniformat,就惊呼他们的标准化程度都这么高了

网友乙:

Autodesk在讨论DWG到Excel的时候,使用ACA逻辑,面向对象,或者AutoCAD中的表格,实现与Excel的映射。原则上,确实是可以有。但效率高就特别吃标准化程度和操作纪律,想要任性,就效率低得不行,大概率换个人就玩不起来映射关系(不标准,所以看不懂。甚至时间长点儿,自己也未必看得懂)。

以上讨论来自iBIM理念群。




【光铭研究院评】这个关于分类标准的讨论十分精彩。国外也有它的历史传承,陈光教授举出了空间相关的分类标准,它的演变过程和具体使用的方法,在中国很难见得到,因为能把这些标准用得起来的都是发达国家。而整个BIM在中国能被用的更好的,也都要基于某种分类标准,于是分类标准似乎成了一个门槛、分水岭,跨过去就是发达国家,跨不过去就是今天这个状况。

我们似乎可以效仿“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而称之为“分类标准陷阱”。

image.png

中国市场在学习应用BIM技术到达一定程度时,无一例外都遇到了这个标准的陷阱,分类标准只是一系列数据标准之一,是基础性的标准。之于国外则表现为IFC问题,之于国内则表现各异,因为本来就没有数据标准可言,我们遇到的都不是工业化3.0时代的问题,而是1.0的现实与3.0的软件碰撞问题。

即使将来通过等同BIM走到了2.0,现在也有少数先行者走到了这一步了,也同样会遇到这个陷阱,怎么办呢?估计又要走出一条中国道路来才行。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未标题-1.jpg

上一篇:BIM模型到底是指什么:图形or数据

下一篇:BIM、虚拟建筑与电子游戏

60acb4e0ef1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