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顾奇伟
Gu Qiwei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云南省勘察设计大师,《云南建筑》编委会顾问。
春华秋实,从事城规、建筑设计享受我国高速发展的成果,幸哉快哉的同时自感总是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今高质量发展大趋势下自知年迈力衰难以有多少作为,但至少应该懂得建筑的高质量要求和如何落到实处。然而,多年以来对建筑界的现实常犯糊涂,昏昏之下谈何认清高质量。譬如,湖州的一幢高层温泉宾馆,一批专家评之为最丑建筑,隔了一阵,另一批专家评之为最美建筑。又如,巨大的螃蟹、王八、酒瓶、手机等形象建筑分别被另一些专家评为最丑建筑,凡此等等都是经过专家评审充分肯定和政府部门审定批准后建成,反映着建筑学界中南辕北辙的价值追求,一派乱象。何是正确的建筑价值观,唯有反思实践的检验,方能循理释疑。
1 实践中的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进入奋发图强的上世纪50年代,主导建筑的追求是“适用、经济、美观”、“社会主义内容民族的形式”。建筑学界对新中国的建筑发展,急切地作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果,如北京的十大建筑等。期间,面对一些非建筑的追求也令人迷茫。十年文革动乱,设计基本停滞,建筑被划入意识形态领域,已难以跨步。随着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发展的硬道理推动了建筑的现代化进程。设计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鼓励下,从实际需要出发,求实用实效和社会效益,勤俭节约的习惯也进而扩求经济效益;建筑用地内的环境设计不断延伸至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空间环境,环境效益的追求日益突出;固有的形式美和“符号”追求也开始发展为求品质、风貌的整体美感。与此同时,困扰建筑界的继承传统课题,也从形似神似发展为对优秀传统精神的研究和一脉相承的创造。凡此等等使云南建筑界同全国一样创出了一批优秀成果。改革开放,其实是改去陈旧狭隘的价值观,革除束缚创造的框框套套,以开放心态大胆地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需要出发,实事求是地从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生态人文、生理心理、绿色安全、节能减排、建筑空间、形式逻辑、建筑美学等领域,创造性地去取得建筑的高价值。
近数十年来来的设计实践,也面临“拿来主义”、“穿衣戴帽”民族特色等要求以及国际各种学术思潮的影响,如现代、后现代、解构、地域性、“普世价值”趋同论等等。使设计在坚持以我为主、立足本土、包容兼蓄的同时被动应对。数十年设计界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个人教训促使思考:为什么“适用、经济、美观”三要素日益缺失导控能力,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应追求什么,什么才是建筑的价值要素,由谁来判断价值的高低,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的用户和投资者是上帝吗?近年,才认识客观实际和设计实践早已经有了解答,要点是:
建筑是城镇村落有机体中的“组织”、“细胞”,以公共大众的利益为本各尽其能(包含满足自身的需要)。公共大众利益是建筑个体价值之本。
建筑的价值要素是:效能(建筑本体的功能及特定的公共效用)、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文化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和效应(对社会、公众的感染力)。不同效用的建筑有所侧重的好效能、高效益和美好的效应才是建筑的高质量要求。
从建筑立项、定点开始至建成使用维护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价值追求和质量水平都能决定建筑的实际价值。设计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设计前期的策划、立项、选址定点、规划部门要求和设计任务书都影响设计价值甚至决定建筑的命运。
设计是职业,建筑师是从公共大众利益出发,按设计任务书完成设计的责任人,以公共大众利益为设计之本即是义务,又是不可剥夺的权力。
建筑的实际价值由公共大众判定,专业的评判应代表公众利益。
以上关于建筑价值及设计追求的基本观点只是笔者和一些学者对当代建筑的实际有所思考的归纳,是否准确尚待实践进一步检验。
2 释疑
身临城乡巨变建筑快速发展的年代,面对林林总总的新的建筑效用和数不清的学术观、主义、宏论和思潮,各种诱惑、迷惑和疑惑总是伴随着设计生涯。随着价值观和设计应有的追求有所明确,一些疑惑也就解开了:
2.1 建筑艺术
“建筑是艺术”,“建筑师是艺术家”长期流传于社会各界。连《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诠释“艺术”时,也把建筑等同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列入“艺术”的殿堂。建筑是单纯满足精神生活的艺术作品吗?
建筑是特殊效用的工程,所谓的“艺术性”是为了取得高效用高价值,让人们得到美好感受付出创造性的方法手段。没有实际高效用价值就谈不上“艺术”。就像军事艺术是克敌制胜的艺术,若每战必败,谈何艺术;烹饪的艺术是满足食欲的艺术,倒胃口的菜肴岂能是艺术品。我们传统文化中从来不把建筑列为文艺作品,称建筑界的祖师鲁班为匠师,对创造性称匠心,把攻坚克难称工匠精神。因而,说建筑是艺术,只是对务实创造和美感的形容和赞赏,绝非文学艺术。
把建筑引向文艺领域并等同于文艺作品,是不顾实际的误导,不仅模糊了建筑的价值观,还使设计成为缺失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行为。如前文提到的湖州宾馆,之所以被评为“最美”、“最丑”,那是因为美和丑本来就是对文艺作品的情感判断,各有所爱。然而,一旦作为专家的评定标准,媒体又加以报导,那就误导了社会公众的建筑价值观,并造成没有优劣好坏的判断混乱。
建筑之价值是按定性定量的实际效用做出判定的,一旦导向精神世界的艺术领域,易成为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追求。建筑工程物一旦变性,就可能成为文艺界的“尿诗”“丑书”一类的载体,被各种文艺欲求强加于身,数十年上百年以上招摇于祖国大地,祸就大了!
2.2 美观
设计当然追求建筑美感,包括按实际效用赋以形态形式、材料、空间环境特定的体量尺度、旋律节奏、质感色泽等形成美好的感染力,但决不孤立地追求美观,因为华而不实的“美观”建筑对社会公众是祸害。美观作为视觉感当然重要,不看,怎能全面感受建筑。然而,观看,仅仅是认知建筑的开始和切入点,唯有在建筑内外活动体验后才能感受和认知建筑。譬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大会议厅室内设计,若按一般的厅堂作出处理,肯定会是非常美观,但始终无法解决庞大的空间使人自感渺小的缺憾,是周恩来总理和几位革命前辈推动“水天一色,星空万里”的构思,形成庄重、疏朗、明快的空间感染力,激发起人们的豪情。又如丽江古城北郊黑龙潭景区,潭水上有一不能登临的小亭,朴实无华很不引人注目,此亭因只收众多百姓一文钱的捐款建成,名为“一文亭”。一文凝着万民心,扣动人们心弦的美好感受成为小亭之美。因而,给公共大众以美好的感受和精神影响力才是建筑应有的价值要素之一。抛开各种感受,孤立地追求美观,必然成为形式至上的推手。各有所爱的形式追求,一旦主导建筑价值,让皮相、色相、貌衣相决定建筑的命运,惨了!
形式主义的一般表现就是不顾实际地搬套和追求中外固有建筑形式,穿衣戴帽、大屋顶、欧陆式、地中海、加里弗尼亚……扼止了实事求是的创造性,使建筑在快速发展中难以快速提高质量和城镇村落品质。
2.3 标识性、个性、特色、标志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设计力量和水平跟不上超高速发展的要求,一些抄搬克隆使城镇建筑出现“万花筒”般的趋同。因而强调个性、标识性的本愿就是要求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精心致力于有所创造。高质量、高水平才是个性、标识性之本。实事求是的创作成果必然具有个性和标识性。本世纪开始,社会各界提出城镇建筑特色的建设目标,更进一步要求克服平庸,推动创造。特色,本应是特定的高品质,即特质的同义词。求特色理所当然是求特有的高价值高品质及相应特具的外在表达,给人们美好的感受。
近年,标志性已成为不少项目的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标志性当然是以极高的品质和承载的历史文化、时代精神、深入民心、深得民心的建筑工程,从而成为一城一镇一片区乃至国家的标志,因而非常难得和珍贵。标志性具有极高的标识性,但高标识性一旦缺少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力,就不可能具有标志性。因而,不能泛求标志性。
标志性、个性、特色、标识性等应是高品质建筑实事求是产生的品质感之一。一旦抛开品质孤立地作为追求目标并同形式至上合流,标志性就成为自以为贵地卖弄,个性成为害群之马的任性,特色成为玩弄形式地的特式,标识成为弄虚作假的画皮。
2.4 创意
建筑创作的立意,是为求得最佳效用的设计总纲,是立足实际的创作追求。好的创作总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情理即国情、地情和社会公众需求和可行性以及科学合理、等等。如抗疫时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不动土方架空的病房,快速高效应急和经济实惠,意料之外的创造性令人感动。上海坑口宾馆节地又修复被损的生态环境,下沉于大地的宾馆空间环境正是现代环境意识催生的创意。凡此等等都是设计界长期的为求最大公益和建筑价值、趋利避害、巧以构思的创意。多年来,也出现一些迷人而无理可循的“创意”,常见的有以下数类:
不实诚的创意。某围合感的居住小区,多个公共建筑的中庭或共享空间设计都声称立意源自传统民居一颗印。某城市概念规划强调之所以规划东西、南北向的城市干道空间轴是为了可以遥望远郊群山中的四个无名山头。牵强附会和无聊怎能成为立意。
不可能的追求。有些大型公共建筑都分别号称立意于体现“江南水乡”、“云南山水”、“周礼考工记”、“古滇金印”。有的将一对建筑小构件说成体现“双百方针”等等,都是建筑不可能体现的畅想。
不可知的创意。主要是一些不可理喻、难以意会的追求。如北京“鸟巢”体育馆方案之所以被选中,据报道是因为创造了新的语境。何谓语境,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无解。“新”的语境注定是优秀吗,也无解。有的评论“鸟巢”称意在“孕育生命”,体育馆竟能体现孕育众生,费解。某艺术院校的创作室只开设小景窗,据设计者称,这是为了在昏暗的环境中能激发艺术的创作灵感,还有的建筑立意于“禅意”,虚幻飘渺、玄乎空泛。不可为的创意。损公肥私违法乱纪追求下,巧立名目,作伪作假的“意境”是另类创意。数年前,昆明滇池边曾有一重点“文创项目”,号称“古滇王国”。古滇国遗址多年来至今尚在考古发掘中,竟然公开新建一个古滇王国,欺世盗名的项目,其实是侵占滇池生态保护用地的高强度掠夺性房地产开发。
以上一些不当的创意,多数是同设计质量无关的词语包装,虽然没有对建筑质量造成直接的损害,但终究误导了建筑的价值观和质量标准。而一些为掩饰无能和造作的创意,特别是弄虚作假以求损公肥私,则是祸害。意境是实事求是得来的大众优美感受,绝不能成为虚化建筑的娇饰。
糊涂从事设计和一些令人糊涂的建筑乱象实难一一表达,需要待解的疑问、疑点和疑惑还很多。乱象乱在价值观,异象异在价值异求,糊涂岂能实现全面高质量。
中国的建筑师们以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忘本心创出众多优质成果,可敬可佩!对建筑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作为难得的教训可以促成进步,因而心情舒畅。犯愁的是因自身糊涂、以已昏昏又想使人昭昭,差之毫厘得差之千里之患。学海无涯,糊涂是否理应常犯,求教了。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土木人的出路-老刘谈土木工程
下一篇:住建部关于2024年第十五批申请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初始注册审查意见的公示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