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ad.jpg

BIM建筑|纪翔:突破影像表达的界限|中国建筑摄影师56

发布于:2025-01-17 11:57:21

网友投稿

更多

摄影:丁浩云

 

纪翔,香港注册建筑师,摄影师。现居香港。

 

香港大学建筑系科班出身,纪翔从加入系里的摄影团队开始与“建筑”摄影结缘:从建筑设计评图、模型和展览,一路拍到艺术装置、建成建筑项目。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个人创作的节奏,将港岛街拍、“竹城”系列制作成摄影书,并于2024年10月在香港迎来了首次个人摄影展。

 

纪翔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让观众通过画面进入到场景。一方面,他喜欢从电影画面中感受和学习。因为眼睛就是一台移动的摄影机,眼睛每时每刻看到的画面就是一场流动的电影。另一方面,Wolfgang Tillmans也给他带来很大启发:摄影作品不受类型风格限制,可以不断突破影像表达的界限。

 


 

行走中的建筑学  从事建筑摄影工作多久了?现在是全职的状态吗?

 

纪翔  我从四年前开始接受委托拍摄,一直是兼职状态。计划在2025年开设个人工作室。

 

 

行走中的建筑学  可以分享一下,在从事建筑摄影之前的经历吗?

 

纪翔  我在香港大学建筑系取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大学时就很喜欢拍照,当时主要使用手机和一台比较老的数码相机。直到本科毕业,才买了第一台全画幅相机。本科与硕士的间隔年期间经常加班,下班后在港岛东区吃完宵夜,我就慢慢沿着电车道往西边扫街。收工后的香港街道一反白日的嘈杂景象,变得很安静。夜晚的街道与建筑物图底关系也是相反的:街灯和霓虹灯变成了主体,黑色的天空和暗淡的建筑物变成了背景。在人烟稀少的街上散步和观察是我放空休息的方式。有时候我会在港岛走几个地铁站的距离,再坐上电车回家;或者在电车上看到有趣的街道,也会在下一站下车去探索不同的街区。

 

 

 

港岛街拍

 

读硕期间,我加入了港大建筑系的摄影团队,负责拍摄系里的评图、论坛和展览现场。此外,也有接建筑事务所或工作室委托去拍摄记录模型。

 

 

 

港大建筑系评图现场

 

 

模型拍摄

 

因为每个学期都要做一本设计课作品集,算是有些排版做书的经验。在毕业设计期间,我萌生了制作摄影作品集的想法,打了很多不同的样本,最后敲定整合过去几年在夜晚拍摄的一些比较沉浸的画面,2021年在香港大馆的第四届艺术书展上首次展出了我的影集:23:59 ESCAPE。

 

23:59 ESCAPE,2021 4th BOOKED 香港大馆

 

硕士毕业之后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依然是做大陆的投标项目,同时开始接受建筑师朋友的委托拍摄。从2021年起一直到现在,都在有意无意地记录香港的竹棚。无论是拆卸重建还是翻修外墙,这些颜色各异的帆布将建筑变成一个个色块,这些短暂的城市风景昭示着城市的快速变化。2023年我制作了第二本摄影书Bamboo City。“筑”本身也是竹字头,是竹城,也是筑城。摄影集截取了竹棚的一部分,借用竹棚搭建的三元素,用竹子、帆布、塑料绑带制作了一个像文件夹的包装,像竹棚一样可以可拆卸、可更新。

 

2024年拿到了香港注册建筑师的牌照,但香港的建筑行业情况变得严峻,很多大事务所在削减人工或者裁员,反而有很多小的设计事务所冒出来。将来可能会涌现更多小而灵活、项目多元化的公司。当然,建筑设计可以拓宽涉猎的范围很多,生活中可以做设计的方面也很多。我看到越来越多跨界设计的项目出现,这对创意行业而言其实是好事。

 

Bamboo City初稿样本

 

 

行走中的建筑学  最近在拍摄的项目主要是哪些?拍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纪翔  香港不止有密集的建筑环境,也有很多美丽的离岛和村落,这是香港自然与城市近距离共存得天独厚的优势。

 

已经进入第三年的西贡海艺术节依然是在气候最舒服的冬季举行。设计师创作了一张很大的餐桌装置,承载了传统菜肴样式的马赛克作品,以回应今年“再岛聚”的主题——作品《晤梓一餐饭》坐落在盐田梓的一个荒废的庭院里,周边在半年内已经长出了很多野生植物,庭院的感觉没有当初勘场时候那样明显。设计师想要凸显庭院背后房子的形象,所以我选择搭清晨第一班船去拍摄,阳光刚好可以同时照亮作品及其背后的环境。中午太阳角度比较高的时候从空中俯瞰作品,象形文字“家”的形象,又伴随着影子显现出来。

 

 

 

《晤梓一餐饭》,一持工作室+REhyphenation

2024西贡海艺术节

 

从2021年开始接受苏畅设计研究室的委托拍摄佳士得春秋季展场设计,每次拍摄都给我很大的自由度去发挥。因为展会一般周期很短,所以我会在施工期间和正式开幕的时候都去走一圈,有时候在建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有趣的画面,承建商在布置和搭建的时候像是一场有节奏感的音乐会。传统展场会像格子间一样没有什么观赏体验,而苏畅设计的展场比较有流动性,人自然而然地像在园林一样的空间里游走,透过一个个取景框感受看与被看的关系。

 

 

佳士得春秋季展场设计2021—2024,苏畅设计研究室

 

2024年是全面恢复旅行的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4月份去西班牙探访了将近十个城镇,做攻略的时候还参考了行走中的建筑学公众号(笑)。

 

其中专门从马德里坐了当天头尾两班高铁往返梅里达,去看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的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建筑师将砖块运用到了极致。遗址里发掘出来的雕像被安置在与原来相仿的高度上,结合屋顶天窗投射下来的阳光,仿佛再现当年的神圣。建筑本身也很巧妙地通过架空入口将地下的文物通过庭院的方式展现。

 

 

 

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拉斐尔·莫内欧

 

 

 

Previsión Española办公大楼,拉斐尔·莫内欧

 

作为建筑师,旅行中经常会去参观新落成的项目,现场感受和学习一些材料节点和空间构造。年初参观了SANAA在悉尼刚落成的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层叠错落又极具流动感的空间配以纤细的支撑柱和大跨度屋面,颇为震撼。

 

尽管现在建筑行业处于调整阶段,我也一直保持对建筑设计的热情。未来大型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少,小而美的项目设计机会反而比较多。希望未来可以尝试同时在摄影、建筑和设计之间有所发展。

 

 

 

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SANAA

 

我从2021年开始创作专题摄影系列“竹城”(Bamboo City)。疫情期间因为没有游客也没有生意,所以我猜有很多地方会开始翻修建筑,有时候发现尺度巨大或者比较特别的竹棚就会记下来,之后再找周末专门跑过去拍摄。重点拍摄了几座由香港房委会管辖的工业大厦,因为建筑的巨大体量在城市当中产生了很有纪念性的画面。这些工业大厦之后会变成住宅和商场,彻底改变街区和城市面貌。有一些竹棚消失得很快,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翻修结束。

 

近年来香港对本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荣幸“竹城”系列将会在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展出。

 

 

 

“竹城”系列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拍照的工作习惯是怎样的?

 

纪翔  接到拍摄任务之后,我一般会先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概念,或者直接先去场地感受。了解场地平面和方位后,有需要特定自然光线的项目我会提前计划拍摄时段。

 

但最主要的还是拍摄时根据现场的环境来捕捉画面。开拍前我会先走一遍,很多时候最满意的照片都是第一次来到场地、新鲜感最强烈时拍下的。最好的拍摄状态是将身体融入场景中,眼睛就是取景器,相机快门只是执行记录的工具,只有身体感受到场景里的光影氛围时,拍摄才会自然而不僵硬。寻找合适的构图也是一样的道理,找到某一个特定的角度之后再前后左右移动脚步,感受画幅里出现的元素来平衡构图。

 

 

油街实现艺术空间,香港建筑署

 

说个好玩的事情,我在拍摄时一般会塞上耳机,听一些巴赫或者有节奏感的音乐帮助自己尽快进入场景里,这个在拍摄展览或者比较嘈杂的情景时更显效果。最近拍苏畅设计研究室为向在荣ParaSite策展的“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的时候,耳机里在放《春光乍泄》的电影原声带。电影里香港在地球的另一端就是阿根廷,展场的房子既是漂浮的也是倒转的,高空的玻璃窗把远处的城市和山框进来,有种身不知何处的错觉。

 

“快乐的方式不止一种”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苏畅设计研究室

 

 

行走中的建筑学  平时常用的器材有哪些?

 

纪翔  个人创作和委托项目会用索尼的全画幅相机,日常生活中会随身带着一台胶片相机Rollei 35 LED,在午饭时间做一些生活记录和抓拍。iPhone 16 Pro作为一个趁手的工具,则可以用5倍长焦来捕捉城市里的细节。之前还买了一台中画幅相机Mamiya645Pro,想在一卷120菲林的15张限制里拍摄一些严肃创作,但奈何太沉重,我又不太喜欢在街拍时用三脚架,所以很少用它。我觉得在画质能接受的情况下趁手是最重要的,因为拍到比较重要。

 

站在海花岛的边缘废墟回望,2024

 

被幕布遮盖拆卸中的九龙货仓,香港观塘,2023

 

午休期间在湾仔抓拍的城市瞬间,2022

 

 

行走中的建筑学  认为自己擅长拍摄哪一类作品?

 

纪翔  我认为自己比较擅长捕捉宽画幅的场景,同一个场景中有不同的事情同时发生,这样的画面是动态的,像电影中的某一个瞬间。我觉得一张照片的氛围感和故事感比较重要,对观者而言会更有代入感,所以很多照片里我会倾向表达更多的背景。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在白天和夜晚的拍摄状态完全不同,阳光充足的时候拍照比较理性和冷静,夜晚的时候则会被突出的颜色和亮光所吸引。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会留意到几种不同的画面:突出的线条色彩、大面积的留白空间、反日常的戏剧化场景。

 

港岛会展,2024

 

港岛上环,2023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画面里建筑与人的关系?

 

纪翔  人物可以体现建筑空间的使用方式,成为画面中的引导元素,也会让画面更具有故事性。自然入画的人物往往更具吸引力,但很多时候可遇不可求,要靠运气。

 

佳士得春秋季展场设计2021—2024,苏畅设计研究室

 

塘尾道儿童游乐场,Aaam Architects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处理气象和建筑的关系?

 

纪翔  大多时候晴天拍建筑很难出错,也容易出片,会比较有渲染图里面追求的明亮感。但也要考虑阳光的强度、角度,还有周边的环境,尤其是在香港市区这样密集的城市环境里,需要计算好阳光的角度,因为周边楼宇和树木很容易产生巨大的阴影。有的项目需要透过特定的阳光角度产生的阴影去帮助表达设计理念。

 

每年春天回南天期间,香港会变得非常潮湿,当冷空气突然被东南方向吹来的暖湿气流袭击时,特殊的云海/海雾现象就会在维港出现。你会看到太平山顶/青马大桥等比较高的观景台上全是长枪短炮。有时候也很辛苦,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上山顶等待。有一年的云海特别厉害,遮蔽了整个维港,云海又很低,只有IFC和ICC两座最高的建筑在“棉被”之上。当眼前的云雾逐渐散去,突然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好像下雪一样,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连日的起早贪黑得到了回报。

 

摄影师其实也挺需要看天气预报的,结合湿度、风向、风速之类的就有机会拍到特别的场景,比如台风前就一定会有烧的很火红的晚霞。这一点和风光摄影有点像。

 

香港邮政总部大楼,香港建筑署

 

《晤梓一餐饭》,一持工作室+REhyphenation

2024西贡海艺术节

 

维港云海,2022

 

香港戏曲中心,2021

 

 

行走中的建筑学  如何看待客观表达建筑师的作品与摄影师的再创作?

 

纪翔  我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任何的画面在不同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解读。一般在委托项目中,客户会简单介绍设计理念和设计重点,摄影师实地考察和工作时会根据现场的感受来拍摄。每张图像背后都是摄影师本人的观察,所以一定有主观的影响。摄影师的工作是尽量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视角和现场的感受。客户在选图的过程中应该也会思考这件事情,就像是透过另一个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

 

 

佳士得春秋季展场设计2021—2024,苏畅设计研究室

 

 

行走中的建筑学  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目前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些?为什么?

 

纪翔  我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让观众通过画面进入到场景。目前比较满意的作品是个人创作的系列。去年10月份在香港Parallel Space举办了首个摄影个展,得以反观一下近几年我的摄影创作手法。

 

摄影个展“凝视流转”,2024

 

摄影个展“凝视流转”,2024

 

“竹城”,2024

 

“竹城”,2024

 

大澳渔村与港珠澳大桥

2024CURB大湾区本土建筑摄影比赛公开组第一名

 

 

行走中的建筑学  聊聊你最喜欢的建筑摄影师吧,你从他(她)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纪翔  我比较喜欢从电影画面中感受和学习。眼睛就是一台移动的摄影机,眼睛每时每刻看到的画面其实就是一场流动的电影。要说一位对我启发较大的摄影师,应该是Wolfgang Tillmans。他的摄影作品不受类型风格限制,可以不断突破影像表达的界限。最近我在思考如何脱离建筑的思维,拓宽拍摄主题和表达方式,但慢慢明白:透过一个个有形无形的边框和线条观察,就是我观看世界的方式。

 

近期在尝试“编导式摄影”(Staged Photography),通过构建场景去表达想法。香港的文化创意发展空间还算充足,我平时常参与香港的展览活动,潜移默化地也会吸收到不同的创作表达手法。我觉得不同文化创意媒介间是互通互联的,也会经常思考别人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呈现手法。对我来讲,摄影是反观自己观看世界的方法,藉此逐渐探索自己的创作方向。

 

Tillmans in Prinzessinnenstrasse 2, 10969 Berlin

图源:PIN-UP Magazine

 

Installation view, Wolfgang Tillmans: The Point Is Matter, David Zwirner, Hong Kong, 2024

 

摄影个展“凝视流转”1:10建筑模型,2024

 

“凝视流转”展览现场,香港Parallel Space,2024

 

 

往期回顾

中国建筑摄影师

“中国建筑摄影师”系列专访接受自荐,自荐请将作品集请发送至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视觉 / 方泽楠  校对 / 李菁琳

本文编排版权归有方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机构所有。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联系邮箱:info@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未标题-1.jpg

上一篇:BIM建筑|冬季去北欧旅行,可以住进这6间度假酒店里

下一篇:政策新闻 | 湖北住建厅关于核准的宜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资质名单的公告

微信咨询
扫描客服微信
电话咨询
咨询电话:

15359439502

APP下载
扫码关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