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匠山行记,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
消失的建筑
唤醒时代的记忆
今天不讲设计,今天讲故事。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却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经历着诞生、辉煌、衰败与消逝。
有些建筑因政治决策而被拆除,有些因经济困境而永远停留在图纸上,还有些则在自然的力量下悄然退场。
它们或许已经不在,但那些未完成的梦想、被抹去的轮廓、以及逐渐风化的残垣,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01
被拆除的建筑:
当文明在推土机前颤抖
“拆掉一座城,像挖去我的心。”梁思成这句痛彻心扉的话语,道出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墙拆除时知识分子的集体悲鸣。
▲ 梁思成
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城墙,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最终形成了周长24公里、高12米的宏伟城防体系。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城门楼更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 北京城楼老照片
然而,在1950年代的城市化浪潮中,这座见证了六个世纪风雨的城墙被认定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封建残余”。
巨型的推土机和铲车,轰隆隆驶过,曾固若金汤的城墙,曾巍峨而立的牌楼,在重性机械的冲撞下,碾压下,顷刻间成为断瓦残垣,古老的城池,祖先的遗迹,就这样灰飞烟灭。
▲ 北京老照片
“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
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
▲ 北京城墙老照片
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文化馆或小型图书馆、博物馆、茶点铺;护城河可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如今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梁思成曾经计划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长达39.75公里的环城立体公园,“而且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 北京城墙老照片
尽管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学者奔走呼吁,提出“城墙公园化”的改造方案,但终究未能阻挡拆除的命运。
到1969年修建地铁时,城墙被彻底拆除,仅余几处残段作为“标本”留存。
▲ 立体环城公园构想
如今,站在二环路上,我们只能通过地面上特意铺设的“城墙印记”来想象当年的盛况。
梁思成当年的预言已成现实:“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北京城墙的拆除,不仅让一座城市失去了最具特色的轮廓线,更让中华文明失去了一部立体的史书。
02
纸上乌托邦:
百年前的建筑奇迹
意大利建筑师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因一系列极具预见性的未来城市建筑手绘而闻名。
1912年,他开始在米兰进行建筑实践,并参与了未来主义运动。他为乌托邦城市创作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绘图和规划。
1914年,一组名为“新城市”的手绘作品在“新趋势派”组织的展览中展出,圣埃利亚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
▲ 未来城市图纸
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中描绘未来城市的生活环境由大饭店、火车站、通崖大道、巨大港口、室内市场、灯火通明的游廊和笔直的马路共同构成。
▲ 未来城市图纸
未来主义城市各个角落都是喧闹的、灵动的、活力十足的,未来主义住宅就像一台庞大的机器,它将一种轻盈、实用、瞬时、迅捷的视觉感受与实用功能组合在一起。
这位在一战前线中早逝的天才遗留下数百张图纸,描绘出高度机械化和工业化城市的蓬勃景象,包括摩天大楼和立体交叉的道路,以未来学家的视角探索现代化进程。
▲ 未来城市图纸
“新城市”的核心是对人类通过机械工程塑造更美好世界的能力抱持乐观态度。
这座为“新城市”(Città Nuova)设计的未来主义建筑群,预言了现代大都市的垂直发展。
▲ 未来城市图纸
多层交通系统、阶梯式建筑和裸露的结构元素,影响了后来无数科幻电影的场景设计。
这些未建成的建筑如同一个个平行宇宙的入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建筑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它们提醒我们:建筑不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可能是什么”。
正如雷姆·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所言:“有时候,最伟大的建筑就是那些未能建成的建筑,因为它们永远保持着纯粹的可能性。”
03
自然消亡的建筑:
大海中的钢铁废墟
在日本长崎港外20公里的海面上,漂浮着一座形似军舰的灰色岛屿——端岛(はしま),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军舰岛”。
▲ 军舰岛
这座仅有6.3公顷(约9个足球场大小)的人工岛,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日本工业革命最狂热的象征。
▲ 军舰岛历史照片
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它在1974年被一夜遗弃,成为一座被时间冻结的废墟。
如今,军舰岛静静地矗立在东海的风浪中,混凝土建筑逐渐剥落,钢铁骨架锈蚀坍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一个关于繁荣与衰落的寓言。
▲ 军舰岛
军舰岛原本只是一块裸露的礁石,但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发现其海底蕴藏丰富的高品质煤炭。
1890年,三菱公司买下这座岛,开始填海造陆,将其扩建为煤炭开采基地。
1974年1月15日,随着日本能源政策转向石油,三菱宣布关闭军舰岛的煤矿。短短三个月内,所有居民撤离,留下完整的城市空壳。
▲ 军舰岛
失去维护的军舰岛迅速被自然吞噬,海风中的盐分腐蚀钢筋,建筑像被啃食的饼干般层层剥落。
▲ 军舰岛
蒲公英和杂草从裂缝中钻出,攀附在墙壁上的藤蔓如同绿色的血管。2005年的一场台风掀翻了码头和部分外墙,让岛屿更加破败。
▲ 军舰岛
2009年,军舰岛部分开放观光;2015年,它作为“明治工业革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引发巨大争议——韩国抗议其掩盖了强征劳工的历史。
历史不容更改,真相不容违背。如今,军舰岛正面临新的抉择:日本官方解说淡化强制劳工历史,而幸存者团体要求立碑纪念。
▲ 军舰岛
保护还是自然消亡?加固建筑会削弱其废墟美学,但放任不管可能导致完全坍塌。
它的崛起、繁荣与废弃,浓缩了工业文明的整个生命周期。
▲ 军舰岛
当游客站在摇晃的观光船上仰望那些黑洞般的窗口时,或许会思考:我们今天建造的超级都市,是否有一天也会成为后世的军舰岛?
结语
消失的建筑,无论是被人为拆除、未能建成,还是被自然回收,都在提醒我们: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物质存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记忆、梦想与教训。
或许,真正的建筑遗产,不在于是否仍矗立在大地上,而在于它是否仍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呼吸。
当我们学会尊重那些已经消失的建筑,我们才能更谨慎地对待今天仍在生长的城市。
正如诗人谢默斯·希尼所言:“我们建造,不是为了永恒,而是为了在时间中留下印记。”那些消失的建筑,正是最深沉的印记。
资料引述:
1.《梁思成:能挽救千年的建筑,却没能救下老北京城,饮恨终生》
2.《北京的老城墙:梁思成的眼泪 》
3.《展览讲座丨今之视昔——意大利未来主义建筑展》
4.《百张图片,回顾设计史上的乌托邦方案》
5.《端岛:穿越日本现代化历程中废弃的军舰岛》
6.《日本军舰岛,一座废弃的无人岛,现在是热门观光地,岛上废墟遍地 》
编辑 王梓宇
责编 杨卓航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db:标题]
下一篇:政策新闻 | 亳州市住建局组织开展2025年“国际无废日”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