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体资料,免费赠送VIP会员!
* 主体类型
* 企业名称
* 信用代码
* 所在行业
* 企业规模
* 所在职位
* 姓名
* 所在行业
* 学历
* 工作性质
请先选择行业
您还可以选择以下福利:
行业福利,领完即止!

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NULL

ad.jpg

BIM建筑|洄廊:“悬”转洄游 /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发布于:2025-03-28 11:08:58

网友投稿

更多

洄廊外观  摄影:王子千

设计单位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云南昆明

建设时间  2024年1月

建筑面积 22平方米


 

2024年9月24日,云端会议室里的内部圆桌。一遭“说不清”的回溯,为即将造访场地的摄影师饯行。

 

讨论参与者:

 

郭廖辉  主创建筑师

陈  诺  项目建筑师

王子千  项目摄影师,建筑师

吴  旻  讨论者,建筑师

 

 

01

世博园,公园还是花园?

24年初,滇池风土艺术季。去了之后才知道那么多人参加,也才渐渐看到场地的全貌。

 

郭:我们的场地在世博园,总的来说是个人工规划出来的场地。当时跟着策展人一起看了好几块地,然后自己选点来琢磨做一个什么东西。

 

吴:我理解世博园本身是个很有意思的环境,每片区域都有不同人的手笔,会有点主题性,那我们这块场地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陈:这个世博园空间起初当然都是展会建筑,但现在随着城市发展功能置换,其实也被公园化了。我们的场地在草药园,种着些珍稀中草药和其它植物,它离主场馆都还挺远的,更是没有那种很宏大的博览会的感觉了,就像一个小小的市民公园,很日常。

 

场地环境鸟瞰  摄影:吴清山

郭:这块地是有点独立于世博园的一个小环境。“日常”这个事我觉得很重要,因为我们当时也有一些其它场地的选项,但那些更强势的造景、残留的主题性都没太打动我们,最后反倒选择了更淡的这部分。

 

陈:这其实是个主题性很弱、老昆明人喜欢去的地方。我们逛了半天之后发现廊子附近氛围特别好,建筑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空间质量。很多人在里面休息,老人小孩都聚在一起——很平常的公园的那种状态,你会完全忘记它原来那种宣传、展示职能。边上茂盛的龙舌兰、仙人掌也构成一处不寻常的景观,带来一些人气的同时又把它掩藏起来,跟整个大的世博园那种外向的喧嚣的感觉很不一样——它是藏在角落里的。

 

洄廊的日常图景  摄影:吴清山

吴:好像是个公园,又是个秘密花园,处在两者之间。

 

郭:对,它其实是个大公园里的小花园。大的叙事好像没有,我们确实没有专门去回应那种很强的主题,反而是找了一个非常无性格、中性表达的东西,但它本身的公共性所具备的能量又是很强的。

 

吴:我们好像在做一件同构的事情。世博园从某种主题乐园式的状态慢慢变成了今天这个更日常的公园;我们这次拿到的任务书其实又是另一种主题化的展览,但我们特意选择这样一个平静亲人的地段,融入日常的态度很鲜明,这本身有种张力。其实今天以前,我从没看出来是在世博园里。

 

郭:一看就是个公园。

 

大公园里的小花园  摄影:王子千

 

02

看不全,但走得通?

转悠着,路过窗外的光景。裁成片段的,又在脚步中重新连续起来。

 

郭:建立在场地潜力之上,设计意图其实一开始就很明确。草图上很容易辨别出大概的思路,其实就是想把廊子的线性空间承接过来,在尽头来完成一个调和各个方向的空间。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和廊子是个整体——材料、语言、比例层面都有关系,但空间类型又是完全不同的。

 

设计草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场地立面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回到现场,廊子本身就提供了线索,一侧面向里面类似广场或公园的开敞空地,另一侧则背对着溪流水岸,仅一小径溯溪穿过——它只用一道墙就把两面的空间关系处理出分别。我们其实是在沿用墙的语言来实现很多动作,关于尺度、关于视线、关于方向。

 

场地上既有的廊亭  摄影:王子千
廊亭与洄廊  摄影:王子千

陈:廊子是背溪的,视野还是更多向内部的公园景观展开,我们的设计好比连接件,叫人看到原来忽视掉的一些东西,以及最终那个高潮化的植物景观,不知不觉也离水岸更近一步。

 

吴:随脚步去提供一些引导,提示或者放大一些庸常的风景?更进一步的问题可能在于作为路径的圈和集中式的圆空间的区别——因为两种情况下我们同样可以联系起多向的视野。

 

洄廊外观  摄影:王子千

内部空间  摄影:王子千

郭:这个圈造就的弧形路径是连续、渐变、没有停顿的,对方向是不太敏感的。我们还是想有点让人自己发现和经历的部分,不太希望能明确感知到几处线索的相对位置,像路牌那样,告诉人家说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如此一来空间就过于教唆式了。

 

几何本身对模糊方向感大概也起点作用,像个眼睛,说不清是方的还是圆的,基于一个场地上来的钝角。当然在里面走的时候,你更难捉摸它的形状,只是走着走着会有东西出现,出来之后才能看出一点门道,但还是很难把它复原到明确的知识性的东西去。

 

路径模糊感受  摄影:王子千

陈:虽说形是圆的,但整个体验还是线性的。因为几何上内外圆心不同,一边路径渐宽,一边路径渐窄,其实对行走方向还是有些指示的。

 

郭:最窄的地方也就一个人勉强通过,当然这种挤压是有意为之。尺度压缩了,体验才能放大,你才能专注到身体的约束上去,而不是通过理性来判断身在何处。

 

宽窄变化的路径  摄影:王子千

吴:总觉得廊子是被折叠起来的,接受的信息是更加片段化的,实际上没法看到一个特别全局式的东西,你对这个空间的理解只能是由一个个小的局部切片拼凑起来的。

 

郭:是的,宽度在变,光也在变,还是运动着的——连续性大于图像,名字上也叠加了这样一种形象考量。

 

王:这似乎对摄影也是个挑战,还得现场见招拆招。

 

连续的空间体验  摄影:王子千

内部空间  摄影:王子千

 

03

延伸的墙体,还是有顶的房子?

好像是那个没有实现的“黄金顶”,拉长了这道关于白墙的风景。

 

王:我的困惑在于那一圈路径向内的开口。这好像意味着突然从一个不规则的几何负型中走出去,回到了那个中心稳定的圆形。会是刹那间的一眼看穿?

 

陈:里外确实是不同的侧重点。中心区域顶部构件交接都露明了,你是可以在这个中心空间里完全搞明白这个房子是怎么搭起来的,从一个只见局部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好像说答案就藏在它的核心里面。

 

露明的构件交接  摄影:王子千

吴:我注意到,边上一圈好像是做了一部分用板把构件挡起来的动作?

 

郭:我们在梁底做了很极限的檐口,结构和构件交接藏起来,角部也顺理成章地被填满了。最后呈现出来是比较连续的状态,而不是独立的构件,这是我们尝试达到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立面上视觉连续性的问题,要跟边上的廊亭形成一组东西。

 

立面关系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梁底的檐口  摄影:王子千

陈:廊子本身“三段式”的框架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系。

 

郭:它上部做了一层白色的梁,而不是直接用墙承接木架屋顶的。就结构跨度来说这个细节其实不是必要的,但让白色框架非常完整,分层关系很清晰,靠近地面的“基座”连线也是同理。我们会有意识去加强这个事情,去延续这种分层,进一步把墙和顶、地脱离,做完之后这个项目是放在一个大的水平展开的公园图景里面去看的。当然,我们最后还是微调了一下比例的,有个视觉上的平衡。

 

既有廊子白色的梁  摄影:王子千

洄廊“三段式”的框架  摄影:王子千

吴:理想立面上的等高现实情况下也看不到,矮一点只是看起来会退远些?不过考虑到立面延续性的话,为什么会选择如此深色甚至显得消隐的钢框架呢?

 

陈:这个颜色其实取自木梁那种棕褐色,内部体验可能跟廊子更加连续一些,但总体上还是希望它保持一个开放的状态,而不是强调一个有顶的建筑。

 

郭:顶强了,墙就弱了。对我们来说,墙是优先的,顶和结构只是实现它的手段。

 

深色钢框架  摄影:王子千

吴:不过这好像基于我们主动选择的一种吊挂方式,实际上跟廊亭那种视觉上的连续,也完全可能通过由地上生墙来强调?这是为什么我会比较关心屋顶姿态。

 

郭:屋顶主要以结构或者说框架,而不是以面的形式出现的。自上而下这个结构逻辑其实一开始就是来自现场的一个限制或者说方便,如果从底下长起来的话,就意味着你要做很多基础,而现在我们只需要三个基础。

 

陈:互承结构算是这个逻辑下的副产物,跟木结构也有一定关系。还是奔着做廊子末端的收尾动作去的,像木头一样旋转搭接起来——我记得我们还摆过三个筷子的小模型。

 

郭:好像就是在饭桌上讨论的?再之前顶部不是这么结构感的语言,第一版的“黄金顶”那会儿还是一个面,这样看,檐板还是弱化面的特征得来的结果。

 

陈:始终是在一个装置跟房子之间的状态。

 

绿植间的洄廊  摄影:王子千

 

04

垂幕,还是悬墙?

远观近察,入而复出,里外愣是分不清的软硬、轻重和厚薄。

 

郭:你一旦走到刚才提到的中心空间里面去,其实就突破了一个体量,一下子打开了,厚的体量突然变得很薄,像纸一样,它外在的那种体积感一下就消失了,会有这种反转。

 

吴:那我们看中这种体积或者说分量吗?

 

郭:这个答案是“YES AND NO”。几何是饱满的、敦实的,但是界面是薄的,在某些地方你很容易穿过它,似乎是有点拉扯的。这样一来用什么材料来实现就是最大的问题了,我们不希望它是完全临时的,比如说布之类的,那样会显得轻和脆弱。我们还是在意墙体那种重量感的,但悬挂又要求还是相对轻薄,最后几乎是以材料实验的性质找混凝土预制件厂家来帮我们生产超薄板的。

 

超薄板  摄影:王子千

吴:最后这个材质的分量,是不是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结构或者体量的稳定性?

 

陈:对,原先我们也一直在考虑底部需不需要再加一个固定的节点,但后来发现通过中间的连接件把整圈连成一体后,板吊挂下来的自重已经为它提供了很强的稳定性。

 

郭:另外这种分量也意味着几何的清晰和确定,它是要和边上那个廊子的白色实墙有个势均力敌的状态的。

 

陈:这些材料和几何还共同带来一种形象的多面性,一些角度看它显得锐利奔放——我开玩笑说像条扎满铆钉配件的皮裙,但凑近了还是显出平面图上圆墩墩的钝感来,挺奇妙的反差。里外也不太一致,外观还算庄重,但里边渐变的转向又让它变得亲切、柔软。

 

墙面构造细节  摄影:王子千
垂吊结构细节  摄影:王子千

吴:微弧的混凝土板好像也表现出一种韧性。

 

陈:跟传统的水泥相比,这种板材的反光是很微弱的,有点布料的感觉,所以这个形体的阴影也都会变得很柔和。当时也想象过,那么多植被簇拥着它,其实也是呈现风景的一种幕布。

 

吴: “素屏”?影子打在白色混凝土板上这种淡墨素绢般的质感,大概确实还挺符合某种文人想象的,又熟悉又陌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摄影师会自发地去捕捉这样一种图像的原因吧?

 

呈现风景的幕布  摄影:吴清山

郭:说到这儿,想起来当时我们发现的很有意思的云南当地晒面条的场景,可能也多少受点影响。因为这个薄板材料本身有一定的实验性质,我们其实是担心做不出来的,于是最初就有过这样的讨论——我说我们开幕的时候可以先挂面条,等板做好了之后再来替换。

 

吴:有“嚼劲”的廊子还是更日常了(笑)。

 

洄廊外观  摄影:吴清山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首层平面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屋顶平面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剖面图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洄廊

项目类型:构筑物

项目地点:云南昆明

业主:滇池风土艺术季

设计时间:2023.12—2024.1

建设时间:2024.1

建筑面积:22平方米

设计单位: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事务所网站:https://atelierguo.com

主创建筑师:郭廖辉

设计团队:郭廖辉、陈诺

驻场:陈诺

结构:葛畅

施工:李睿团队

摄影师:王子千、吴清山


版权声明:本文由郭廖辉建筑工作室授权发布。欢迎转发,禁止以有方编辑版本转载。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未标题-1.jpg

上一篇:BIM建筑|李晓东工作室新作:丽江厚苑,内向但不“内向”

下一篇:BIM建筑|PILLS新作: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改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