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免费领取会员
由专筑网逸希编辑
随着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大关,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催生“银发经济”新蓝海。据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30万亿元,占GDP的10%。在这一背景下,适老化建筑设计不仅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成为建筑行业创新突破的核心赛道。如何通过设计赋能,从“青年本位”转向“全龄友好”,让建筑空间真正成为老年人的“安全港湾”与“幸福载体”?本文将深度解析适老化建筑的设计案例的逻辑与实践方向。
一、舟山柴山岛托老所 / 孟凡浩-line+建筑事务所
设计将一所废弃小学改造成一座托老所,是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的一种功能置换,为96位海岛留守老人塑造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唤醒他们沉淀在时光中的温馨回忆。设计灵感源自渔船,其端部形体底面经曲面处理和悬挑,使整体形象更为鲜明,宛如一艘“漂浮”于岛上的船只。
由于用地面积狭小,首层空间将全部用于公共空间,临终关怀室、共享食堂、厨房、多功能厅等,开放给岛上所有居民,二层则是养老居住空间,同时设置多层屋顶露台,以一条坡道串联首层院落与所有露台,用花池和座椅区隔动线与空间,为老人提供充足的户外活动和停留空间,实现狭小用地下的公共空间最大化和立体化。屋顶花园预留了天窗,增强二层卫生间的采光,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光线进入建筑的方式。围绕天窗还建造了座椅、菜园等景观空间,同时增设视野开阔的屋顶茶室,丰富了屋顶的活动性和功能性,宽敞明亮的窗户将小岛风景揽入茶室,提供给老人一个自然雅致的休憩交流空间。
安全性是适老化设计的关键,改造目标为打造有适老化细节的建筑空间。改造时移动楼梯间至场地中心,并配置一台可达屋面层的电梯联系各个空间,垂直交通动线的方式则解决了老人上下楼的问题。同时,将室内外全部楼梯踏步放宽改缓,增加扶手适合老人缓步而行。在整体空间中全部采用无障碍通道相连,提高场地的通达性。设置间隔性的座椅辅助于长距离走廊,辅助行动不便老人休息。
本文版权归腿腿教学网及原创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上一篇:建筑赏析|首尔惊现“生物链”魔塔,就像住进“白松睡莲”里
推荐专题